English

站在“入世”前沿的科技出版社

2000-01-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徐锋 郭 晔 我有话说

中美签署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后,中国“入世”一夜之间变得似乎不再遥远,与汽车、纺织、通讯、农业等行业的忧虑相比,出版业由于自身特点和受到政府保护,目前压力明显小得多。然而保护是暂时的,作为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中国出版市场必将逐步放开,激烈竞争指日可待;而科技出版由于意识形态色彩较淡,势必作为出版业放开的首选部块,理所当然地被推到国际竞争的最前沿。

“入世”带来的首先是机遇。然而更为严峻的还是冲击。尤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束缚下形成的出版社自身积垢难除的诸多不足,在“入世”后的激烈竞争中必然成为别人的相对优势。因此如何弥补缺陷,完善自我,必然成为国内科技社迎接“入世”挑战的首要问题。

“打造大船”抗风浪

科技类出版社即将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入世”后国外出版资本必然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优势蚕食国内科技社目前各自固守的“责任田”。科学出版社吴瑰琦副总编谈到,计划经济模式形成了科技出版领域的条块分割,这种严格分工貌似符合市场细分的规律,然而由于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结果是造成森严的行业壁垒,进一步限制了不同行业科技社的创造力和整体扩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很多大的出版集团由不同的科技出版资本构成,在宏观规划下再讲求市场细分,既有利于发挥各门类的出版优势,又可避免顾此失彼,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著名的培生集团在郎文出版公司、艾迪生·维斯理出版公司以及西蒙与舒斯特公司加盟后,目前已达到员工4万余人、覆盖40多个国家的规模;贝塔斯曼集团目前势力也覆盖53个国家,拥有400多家公司、64,937多名员工,算上不久将收购的美国第二大出版公司——兰登书屋,其年营业额估计可达13亿到16亿美元,对于我们的出版社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别人的优势就是我们的劣势。中国“入世”后,国外出版集团将利用其在资金、规模上的强大优势,逐步渗入国内各行业类科技社的出版领土,并在时机成熟时最终挤垮、拖穷甚至吞并其中的一些出版社。近几年很多国外科技类出版社在中国周边地区设立分社或办事处,伺机以动;部分国外科技社还在中国设立机构,进行渗透,比如以出版科技图书闻名的德国西蒙与舒斯特公司、施普林格公司便一直在谋求与中国科技社进行合作,以参与出版的方式打入中国科技出版行业。

业内人士认为,克服目前国内科技社之间相互隔离、增大自身实力以抵御国外资本入侵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组建出版联合体。前两年出版界流行的“造大船”的口号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但由于长期条块分割经营心理定势的影响,这种横向联合还是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电子工业出版社前任社长梁祥丰介绍,国外出版社的联合主要是通过兼并实现,体现了市场规律,如1996年全美书业兼并金额高达18亿美元;而中国目前由于出版资本的条块分割,还走不出这步棋。为此梁先生提出“策略联盟”的思路,即根据实际情况,不搞捏合、撮合,提倡一种松散的市场联合、销售联合,在局部先作一些尝试,为以后的深层联合打基础。他认为“地科联”现在进行的一些项目上的合作就是与这种思路相吻合的。

抢占出版资源

反映科技内容的科技图书与科技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我国与国外相比科技发展本身存在差距。因而中国科技类出版社一方面在反映高新科技的图书出版方面强势不如国外,另一方面大部分出版社还停留在传统的作坊式的劳动方式,劣势很明显。比较突出的是计算机类图书和软件。而这一优势对比势必持续下去,这对国内此类科技社将是一个生死考验。

国内科技社将面临出版资源的另一个威胁就是,“入世”以后,对国外出版资本在中国投资的限制将会逐步取消,从而最终形成二者的平等竞争,这样国外出版资本的图书成本会随着关税减少等各方面变化而逐步降低。因此其市场竞争力也将愈强。而且随着今后国外出版资本在作者和选题资源方面的日益本土化,国外出版大社相对优厚的报酬将使国内科技社在编辑、作者和选题各方面感到更大的压力。

对以上诸多威胁,很多科技类出版社负责人都表示,要迎接挑战就必须抓住自己的特色资源,加强普及性、全民性科技读物。在高新科技出版领域,不管是从我国发展需要出发还是从长远竞争角度看,国内科技社都绝不可拱手相让。这就要求国内科技社开发出版资源,不仅抓好国内,还要冲出国门,到国外发掘选题。据说国外作者资源中有百分之几十是华人,这对国内出版社无疑是一个潜在的优势。科学出版社就是不多的在国外设有分公司的一家国内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前几年就曾有过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以获取资源的想法,虽然这一计划后来由于社内外各方意见难以统一而胎死腹中,但却不失创新精神。

更新经营理念

科技社面临的再一个挑战就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先天不足,导致自身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均落后于国外先进科技类出版社。比如不重视策划型、经营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市场观念淡薄;风险投资观念和实力不足等等。而国外出版业已经历了充分的市场化发育,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企业化、现代化经营模式,从出版管理到市场的开拓等各个环节均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更新观念、吸收国外先进的经营和管理思路成了当务之急。为此江苏科技出版社提出“不仅引进图书,更是引进出版思路”。而新的经营观念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以电子商务为标志的销售方式的开拓,网络化管理方式的普及等等。这两方面,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人民交通出版社都有深刻的认识和切实的计划。越来越多的营销形式开始了尝试,科学普及出版社采用电视购物,与BTV合作推广《新世纪科普热点丛书》。

打一场品牌战役

国内科技社在面对国外名社冲击时的另一个明显不足是,缺乏有竞争力的精品。长期计划经济模式造成了出版方向上人为的、行政性的条块分割;逐步放开以后部分出版社又矫枉过正,走入了“四面开花”、杂而不精的误区。相反,国外很多大社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注意在某一领域中确立自己的品牌。对此湖北科技出版社副总编李慎谦强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出版社重视创建品牌的过程中有一种倾向值得人们关注,即很多出版社都把引进版图书作为本社的“拳头产品”,尤其是国内科技图书在技术发展落后于人、写作方式过于呆板的情况下更受欢迎。诚然,这在目前国内部分图书选题缺乏新意的情况下具有开拓选题的重要意义,然而,长期如此却可能导致我们对外版图书的过分依赖和国内选题开发能力的萎缩。因此业内人士呼吁,出版社应重视原创性作品,要“抓住源头”,即不仅抓好国内出版资源,还要争夺国外的原创类作品,使“原创”的涵义突破“中国人在国内创作的作品”这一限定。

毋庸讳言,目前国内科技出版社与国外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但“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入世”之后,各科技类出版社不可能立刻有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科技类出版社要想真正迎接挑战,还必须在放眼世界的同时埋头苦干,做好一到两个五年计划,用天津科技出版社马洪社长的话说,应在暴风雨来临之前自家垒好自家的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